随着欧盟绿色新政(“欧洲绿色协议”)和“减排55”的施行,欧盟经济社会在加快自身绿色转型的同时,也为企业出海欧盟1设定了更高的准入要求。在此政策框架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EU CBAM)、新电池法等法规陆续落地实施,为出海企业碳排放核算与管理、碳信息披露与核证带来巨大挑战。尤其对于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其快速发展和竞争优势已引起欧美国家警惕和压制,更应谨慎妥善应对可持续发展合规要求、系统识别相关风险与机遇,以化解“绿色壁垒”的负面影响。
欧盟相关绿色政策解读
在欧盟涉及企业出海的绿色政策中,与电池制造商密切相关的政策组合主要有《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与《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
相关欧盟法规及要点概览:
《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欧盟新电池法规”,2023年8月生效。该法规是“欧洲绿色协议”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的关键支柱,涵盖所有类别电池,要求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及含有电池的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声明。
➡️自碳足迹授权法案生效后12个月起,电动汽车电池的碳足迹声明成为强制披露要求,中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品若届时未能提供相关认证,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2027年2月18日前强制采用电池护照,届时没有“护照”的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以下简称ESPR,2024年7月生效。该法规是欧盟循环经济计划的重要抓手,适用于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产品、组件和中间产品。目前已明确11类产品2在欧盟销售须附有“数字产品护照(DPP)”,其中包括通信和其他电子产品。
(一)欧盟新电池法规
欧盟新电池法规是欧盟首个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覆盖电池生产、使用、再利用和回收各阶段,适用于所有进入欧盟市场和欧盟境内生产的电动汽车(EV)电池、轻型交通工具(LMT)电池、“启动、照明、点火”(SLI)电池、工业电池、便携式电池及固定式储能系统。
2024年4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EV电池碳足迹核算规则的草案(Commission Delegated Regulation Supplementing Regulation (EU)2023/1542),旨在为执行新电池法第7条中的所有要求提供配套细则,主要针对碳足迹的计算和三方认证的方式与具体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下图为草案确定的电池碳足迹系统边界。
(二)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增长和终端消费市场对可持续产品购买意愿增强,欧盟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SPR)应运而生。ESPR于2024年7月18日正式生效,要求几乎所有进入欧盟市场产品遵守生态设计要求,首次引入并系统规范了数字护照(DPP),规定相关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必须提供全生命周期绿色可持续信息数据集,旨在促进产品的修复和循环使用,并加强价值链各利益相关方基于披露信息的采购与管理决策。因此,中国制造商将有义务确保相关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符合ESPR的要求,同时履行合规义务并接受欧盟的市场监督。
针对电池产品来说,欧盟电池法规中包含数字电池护照,全面规定了数字电池护照的内容(详见图2),对所有LMT电池、2kWh以上工业电池以及投放市场或投入使用的EV电池适用。
企业绿色出海的挑战与风险
欧盟EV电池碳足迹核算规则对相关出海企业的挑战包括:
对上游数据要求严格:遵循上游过程数据追溯原则,该草案要求电池制造商在计算产品碳足迹时,必须使用企业特定数据(company-specific data)来计算电池的“强制的主要生产过程”3碳排放。这意味着电池制造商必须收集来自供应商的原始数据,而非使用碳排放数据库因子,对于其供应链碳数据收集与管理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于“非强制的重要过程”和其他过程,尽管电池制造商可以使用数据库数据,数据库也须满足高质量要求4,几乎排除了出海企业使用国内大多数碳排放因子集的可能性。
绿电等常规交易手段受限:在计算电力消费碳足迹时,草案要求仅使用基于位置的核算方法,而不接受基于市场的电力消费组合。这意味着电池制造商只能采用中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乘电力消耗量进行核算,而常见的电力市场化交易手段如绿电交易5、绿色电力证书(绿证)产生的碳减排效益则被排除在外。因此,电池生产制造商只能通过自发绿电(如场内分布式光伏)或其他物理直连方式消纳绿电,以减少电池生产碳足迹。
电池废弃与循环利用阶段减排受限:草案详细规定电池废弃与循环利用阶段包含的默认场景,并要求电池制造商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默认场景进行碳足迹核算;只有在严格符合条件并提供相应凭证的情况下,才允许使用企业特定的废弃物处置数据,以减低该阶段碳足迹影响。这项规定对于初步探索使用循环材料并尝试量化相应减排效果的出海企业来说,无疑带来实操阻碍和动力衰减的不利影响。
此外,草案还明确规定了电池产品碳足迹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并要求依据规定的评估方法对数据质量等级(DQR)进行量化。在信息披露方式上,碳足迹报告和有关碳排放相关信息需公开对外披露。
欧盟电池护照信息披露要求对相关出海企业的挑战主要包括:
数据泄露风险升高:ESPR规定的产品数字护照核心数据来源于价值链各环节,涉及ESG和碳管理的各方面,系统性强、敏感度高。欧盟自身在“数字欧洲工作计划”框架下设立DPP专项,依托标识解析网络、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公共数据空间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产品数字护照体系。而我国出口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与产业技术布局息息相关,尤其是新能源、消费电子等关键竞争赛道的产业数据,直接接入欧盟系统可能造成大范围数据泄露。相关企业如何在完成信息披露合规的同时保障数据跨境安全,对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DPP实现国际兼容/互认机制带来迫切挑战。
企业管理成本提高:欧盟产品数字护照对制造企业的产品数据汇聚、存证、核验、交互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信息管理方面,产品数字护照涉及大规模数据汇聚交互,需配套对应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产生技术改造成本。二是指标合规方面,产品数字护照涉及较多方面的产品符合性验证,国内外合格评定机制短期尚难全部协同,产生跨国监测认证成本。三是管理合规方面,产品数字护照涉及数字化、绿色低碳化、国际化等多领域协同,需匹配专门人才与管治架构,产生运营合规成本。
同业碳信息披露与管理实践
电池制造商和利益相关方均已开展行动,系统高效管理相关产品碳足迹、尝试披露电池护照信息,以应对更严格的海外监管合规要求、缓解绿色壁垒的不利影响。以下以宁德时代为例,梳理了代表性电池制造商的碳管理与披露实践。
新技术/产品研发:宁德时代将生产端能源消耗、碳排放、材料回收等因素纳入研究中,并针对新技术开展预测式全生命周期评估(LCA),统筹技术的性能成本与环境影响。同时,公司结合产品碳足迹、水污染影响、土壤污染影响以及生物毒性影响等指标开展预测分析,在确保产品合规的同时实现全方位环境与碳管理。
产品碳信息披露:
-2022年,宁德时代依据ISO14025:2006对储能280Ah LFP电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数据进行报告,并成功经由EPD Italy平台取得符合EPD Italy007和EN 50693:2019分类的环境产品声明。
-2023年1月,全球电池联盟(GBA)第一轮试点项目框架下,首次发布了电池产品数字护照概念验证,记录了特斯拉等三款新能源电池的制造历史、化学成分、技术规格、碳足迹等。宁德时代作为GBA成员,其为奥迪供应的EV电池信息在GBA官网发布(图3)。
-2024年11月,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和CTP电池通过第二轮试点项目(图4-6),均披露了单独的电池护照,两个试点项目的碳足迹(HMA)计算值均为约49kgCO2eq/kWh。尽管宁德时代对外公开碳披露行动走在国内同业前列,其信息颗粒度与透明度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价值链碳管理:宁德时代运用供应链审核工具开展可持续透明度审核计划,识别供应商在能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等多方面的表现与能力,并积极为其开展培训赋能。公司结合供应商的管理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管理目标和改进要求,目标包括绿电使用比例、循环材料使用比例、碳排放强度以及单位产品能耗等,并通过现场审核、委托第三方机构及线上会议等方式定期监督供应商在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方面的实现进展。
全球电池联盟电池护照:
全球电池联盟(Global Battery Alliance, GBA)是由世界经济论坛最初发起,于2017年成立的国际性组织。目前,该组织已吸引超过120多家企业、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加入,旨在2030年前推动建立一个可持续、负责任、公正的全球电池产业链。
GBA将电池护照概念化为一项提高整个电池价值链透明度的框架,使电子护照成为实物电池的数字孪生,并起到追踪电池全生命周期信息与可持续发展表现的作用。在设计上,GBA电池护照通过收集、交换、整理和报告所有生命周期利益相关方之间关于材料来源、电池化学成分、制造历史、可持续性能的可信数据,基于标准化、可比和可审计性,提升全球电池价值链的透明度。
未来,GBA将以电池护照概念验证为基础,全面推进有关工作:一是全球性报告框架,用于管理整个电池价值链中ESG参数的衡量、审计和报告规则;二是电池数字ID,包含有关ESG性能、制造历史和来源数据、延长电池寿命和实现回收利用的数据信息;三是信息系统协同,协调整个价值链将数据报告到电池护照中;四是电池数字平台,在所有授权相关方之间收集、交换、整理和报告数据,以推进动力电池和工业电池的可持续价值链;五是电池质量印章,基于报告到平台的数据,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
企业绿色出海系统解决方案
碳阻迹提供完善的产品碳足迹、数字化碳管理服务(定制软件服务、SaaS),帮助企业提高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管理中的碳排放管理与披露,支持新能源制造商全面提升产品/机构碳管理与数字化水平,助力相关出海企业应对绿色政策合规与风险管理。
针对电池与储能生产商,我们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涵盖产品生态设计、绿色低碳生产、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信息披露与影响力传播,并帮助企业搭建长效的ESG风险管理机制,形成符合欧盟等出海合规要求的电池数字护照(图7)。
与此同时,我们利用数字化系统赋能企业碳管理,提升绿色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成效,帮助企业通过价值链数据共享、精确的碳排放核算与可信的第三方认证,应对绿色出海碳信息披露合规与潜在风险,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适应力。
碳阻迹拥有丰富的碳管理经验,开发出CREOS碳管理方法论并成功指导企业完成碳管理进阶与提升,在产品和组织层面减少碳足迹,最终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
注释:
1.不仅涉及传统的产品服务出口贸易,还包括在欧盟境内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或进行跨国并购等一系列活动。
2.包括纺织品(特别是服装和鞋类)、家具(含床垫)、钢铁、铝、轮胎、清洗剂、油漆、润滑剂、化学品、家电等能效相关产品、通信和其他电子产品。
3.该草案将EV电池生产过程分为“强制的主要生产过程“、“非强制的重要过程”及“其他过程“。其中,强制要求使用企业特定数据的生产过程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生产、负极活性材料生产、电解液生产、外壳制造、热管理系统制造、电芯组装与测试、电池(组)组装。
4.数据库数据包括次级数据集和企业特定数据集,须满足一定的数据质量等级(Data Quality Rating, DQR)要求;对于次级数据集来说,其数据质量评估须满足一定的技术代表性(Technological Representativeness, TeR)要求。
5.该草案亦不认可国际主流的中长期电力交易形式,如购电协议(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